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曲阳雕刻艺术香飘海内外

曲阳宏州雕塑园林有限公司是曲阳特色石雕产业龙头企业,2008年被文化部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改革开放40年,作为一家民营企业,董事长刘红立讲述了一家小雕刻厂如何发展成为闻名海内外的大公司,实现艺术和企业的成功跨越。

高超的技艺奠定企业基石

  现年49岁的刘红立出生于曲阳县雕刻发祥地羊平镇南故张村,16岁拜民间艺人王同锁为师,当时王同锁是县雕刻厂技术厂长。跟着师父学了三年,刘红立成为技术能手,后来王同锁还把闺女嫁给了刘红立,这在当地成为一段佳话。

  刘红立研究发明的“石雕嫁接技术”,填补了国内雕刻行业的空白。他根据原石形态去适形创作,利用不同颜色的石材进行拼接、组合,巧妙做到“无缝拼接”,不着痕迹,妙趣横生。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他被誉为“雕刻行业中的一朵奇葩”。 

  如今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曾获河北省雕塑行业突出贡献年度人物、河北省创业功臣等殊荣。

  刘红立说,从1980年到1990年,改革开放初期,曲阳的雕刻业以国有企业为主导,市场需求巨大,简直是以产定销,个体消费多,出口量也大,可以说产多少卖多少。

  “那时候雕刻是个高收入技术活,学员一拖拉机一拖拉机地往雕刻厂运。”1989年,刘红立20岁,他的两件作品入选中央美院,在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展览,获得二等奖和优秀奖,当时卖了19500元。他一下子就成了万元户。 

  1991年,刘红立作为曲阳县16个委培生之一,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习。两年深造打开了他对西方绘画艺术的认知,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并奠定了雕塑美学基石,同时增强了创业信念。1993年,由他和爱人王改敏共同创办的京曲艺术雕刻厂诞生。

把握国家政策,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开放,1990年到2000年,房地产、城市建设成为雕塑产品的主销渠道。这时,曲阳县众多的民营雕刻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刘红立的公司能够在同行中脱颖而出,除了技艺有其独到的一面,关键还在于他紧紧把握住了改革开放中的利好政策和市场需求。

  他介绍,早期,民营企业没有出口经营权,产品由外贸公司收购,企业利润得分给外贸公司一杯羹。“1994年,我们公司参加了广交会,企业能够直接面对全世界的客户;1997年公司与英国一家大理石公司合资,争取到国外投资;1999年我们公司自己有了进出口权,这在曲阳县是少有的。”这一系列举措使公司利润空间增大,企业驶上了发展的高速路。

  目前该公司固定资产1.5亿元,年产值2.5亿元,现有高素质技术工人480名,其中工艺美术大师4人,高级工艺美术师20人,持有全国雕塑设计资格证书的雕塑家8人。产品出口全国各地及欧美、东南亚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制了无数高质量的雕塑艺术工程。如天津滦水园大型历史人物群雕,延安革命博物馆大型群雕和浮雕,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文化广场25米高的文化柱,这些有名的工程都是该公司的杰作。